站点导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接本报名官方网站
自考本科 / 专接本招生官网

“南信大星”闪耀浩瀚苍穹!六十四岁生日快乐!

2024-05-17
5月10日校庆日系列活动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原局长、77级校友郑国光,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长印,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77级校友许小峰,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79级校友矫梅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王力哲,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77级校友陈镜明,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80级校友刘聪,省应急管理厅、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副局长汪波,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斌,以及我校全体在校校领导出席。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
 
一是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月星辰
 
二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南信大六十四周年校庆之际
 
“南信大星”小行星命名仪式举行
 
这是一份来自宇宙的特殊礼物
 
抬头仰望天空
 
母校之星驰骋寰宇
 
与你同行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委员会将第23678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信大星”(Nanxinda)。“南信大星”的命名,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于南信大六十四年办学发展成就特别是为全球气象事业发展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
 
第236788号小行星于2007年8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小天体搜寻项目组在江苏省盱眙县发现,当时该小天体离地球1.41亿公里。后续得到了洛威尔天文台、美国林肯实验室巡天计划、莱蒙山巡天等望远镜的多次观测证实,并进一步计算出她的精确轨道,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永久编号所需的条件,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0年3月给予236788号永久编号。
 
“南信大星”运行于璀璨星河中,她的轨道偏心率为0.171,轨道倾角为3.274度,轨道半长径为2.307天文单位,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40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3.5年。“南信大星”在轨道上以每日167万公里的高速奔腾前进,相当于每秒19.3公里的速度在绕日运行。“南信大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达5.54亿公里,最近时只有1.36亿公里。以“南信大”之名,浩瀚宇宙见证着南信大人的逐梦征途。
 
“南信大星”雕塑位于行政楼北侧广场,高度5.10米,寓意5月10日校庆日;底座6米×7米。金色的“南信大星”永驻浩瀚星空,在星系轨道里飞驰闪耀,标记着南信大人对浩瀚天地孜孜不倦的探索,也象征着锐意进取、不懈追求、永远蓬勃的南信大。
 
李北群在致辞中说,科教融合理念镶嵌在南信大的基因里,六十四年来培养出大批“科学珠峰”的攀登者。希望与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创新合作模式,在双向奔赴中互相赋能、成就彼此。他期待遨游在太空的“南信大星”,引领着南信大在实现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赵长印现场宣读了国际命名公报和命名证书,并代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南信大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信大都是推动中国科技教育进步的重要力量,希望此次小行星命名成为双方加强合作、携手共进的新起点。
 
许小峰说,作为校友对“南信大星”的命名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南信大作为气象科学领域的重要学府,为国家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希望南信大人胸怀天下、脚踏实地,为世界文明、人类幸福不懈付出,如“南信大星”一样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78级校友黄建平为“南信大星”题字,并发来祝贺视频,祝愿母校生日快乐!他希望各位同学以“南信大星”为指引,抬头有清晰的远方,脚下有坚实的脚步,回头有一路拼搏的汗水。他期待各位师生校友共同努力,用青春点燃科学星辰,共同谱写新篇章。
 
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首席研究员赵海斌介绍小行星的发现过程及相关参数。学生代表翟若宇发言。现场,紫金山天文台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颁发国际命名公报、命名证书、命名铜匾、行星照片和轨道运行光盘。
 
在国际天文学界,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获得国际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这是一项被世界公认的殊荣,也是与日月同辉、天地共存的永志性纪念。
星耀苍穹,满载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光的“南信大星”,将承载着开放、创新、硬核、担当的南信大精神,在宇宙中驰而不息,激励一代代南信大人步履铿锵向未来。
 
汇聚多元力量,共谋发展新篇
 
头顶苍穹,仰望星空
 
是南信大人驰而不息的信念
 
脚踏实地,心怀四方
 
是南信大人勤学不辍的追求
 
立足特色学科,牵手交叉产业
 
校地携手共创,和世界紧密相连
 
 
南信大发展研讨会暨气象链生灾害应急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上。李北群说,今天是学校建校六十四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举行的日子,也是1977级校友返校交流欢聚的日子。返回曾经生活和成长的家园,对于每位77级校友来都有着特别意义,曾经的青葱少年,成长为各行各业中流砥柱,如今大家乘风而归,借此机会,向各位校友和嘉宾汇报学校的发展。期待各级领导、我校校友一如既往地关注南信大、关心南信大、支持南信大。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南信大将在世界舞台上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发出南信大声音、彰显南信大力量。
 
陈文斌表示,南信大不仅是“家门口的大学”,更是“自己家的大学”。江北新区也将全力协助南信大和企业走稳走好“最先一公里”,以更加创新高效的管理模式和高品质服务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将研发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汪波表示,南信大六十四载风雨兼程,始终秉承“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在气象领域,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望南信大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提升科研攻关水平,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
 
郑国光表示,很高兴再次回到母校,见证学校事业发展又一次崭新篇章。南信大六十余年的光辉发展历史处处彰显着南信大人争先奋进、敢干、敢为、敢担当的精气神。希望与会嘉宾借此次会议,既分享交流学界、业界有关最新研究成果,也充分研讨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力争为我国的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会上,中国气象局向我校捐赠观测系统,智慧校友服务平台启用,北辰励学基金正式发起,南信大科技成果展揭幕。应急管理拔尖班(咸亨国际)签约仪式举行。
 
与此同时,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咸亨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通网信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南京云企动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立谱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新一批企业与我校签约合作。
 
先生雕塑揭幕,高山仰止,丰碑永驻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
 
学校为朱乾根先生塑像举行揭幕仪式
 
深刻纪念他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乃至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今年是朱乾根先生逝世20周年。作为南京气象学院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朱乾根先生为学校事业发展辛勤奉献40余年,创造性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成绩奠定了深厚基础。朱乾根先生一心为国,始终将研究方向瞄准国家需要,以卓越成果为我国的大气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先生对年轻人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耳提面命,至今仍历历在目”。李北群在揭幕仪式上深情回忆过去与朱乾根先生的点滴往事。他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如今的独特气质和大学精神,是风风雨雨中笃定前行、追梦过程中自强不息得来的,是一代代的前辈先师在严谨治学中带领全校师生淬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朱乾根先生塑像揭幕仪式,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他大气包容、严谨求实、育人本位的精气神,激励师生铭记校训,矢志推动学校事业前行和发展。
 
朱乾根先生亲属代表朱彤和郑国光、矫梅燕、陈镜明、刘聪、李北群共同为塑像揭幕。亲属代表朱彬教授、同事代表何金海教授、学生代表矫梅燕先后致辞。
 
 
朱乾根先生塑像坐落于南阶教室南侧,总高度2.9米,采用青铜工艺制作,底座为黑金沙石材贴面。塑像手中捧着曾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经典教材《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展现其为气象教育所做的重要贡献。
 
 
入学近五十载,归来仍旧是少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告别母校四十余年的77级校友
 
重返求学故地,澎湃之余更感慨万千
 
同窗相聚,欢聊畅谈
 
携同窗、家人信步于校园
 
回望求学时光
 
回忆酸甜苦辣
 
彼此诉说靓丽青春里
 
最沸腾的那一章
 
 
 
熟悉的食堂、教室、宿舍
 
那热腾腾的饭
 
那曾经的墙壁
 
那曾经的座椅
 
是否还是记忆里的味道
 
是否慰藉久别重逢的心
 
 
 
尽管相聚的时间短暂
 
返校之旅却有更多未来
 
任寒来暑往、四季流转
 
南信大一直在这里
 
等待与校友们的下一次相遇
 
重述求学故事,再说南信大情怀
 
今天我与当年的老同学在曾经的校园里,回忆起求学经历不由感慨——四十余年一晃而过,母校的变化翻天覆地,面积扩大后的校园设施更加完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遍布校园各处。母校越来越好,也愿每一位南信大学子将“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的精神相传!
 

联系人:李老师

手机号:13337701223(微信同号)

首页 电话 添加微信 在线报名 录取查询